经验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经验交流
调研研究 经验交流
实施“双带”工程 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襄阳市老年大学 刘军 邓俊超
信息来源:襄阳老年大学发布时间:2016-11-02浏览次数:5850责任编辑:王松

在人口老龄化迅猛来临的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老年教育体系,深化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创新,实现老年教育规范化目标,势在必行。在老年教育实践中,襄阳市老年大学立足理论研究实际,大力实施“双带”工程(带着课题下基层,带着成果进课堂),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主要做到了“三抓”:

一、抓实践与创新

在省老年大学协会的关心支持下,襄阳老年大学这两年来的各项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占地面积23亩,建筑面积15160平方米;开设有9大系、21个专业、47门学科、208个教学班,34个艺术团,注册学员7938人,每周上课学员13587人次。

今年年初,我校被省老年大学协会授予“全省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后,十分注重发挥好基地作用,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主动作为,开拓创新。今年以来,我们重点围绕当前老干部学习活动场所建设和老年大学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新机遇,抓了四个方面的课题研究。

(一)开展“离岗不离党 弘扬正能量”主题学习教育课题研究。

今年是我校迁址新校区办学的第一年,春季招生再创新高,教学班突破200个,学员突破万人次。面对这么大规模的学校,如何按照中办发3号文件精神和“两学一做”要求,引导好广大学员在新常态下,热爱党、拥护党、听党话、跟党走。春季开学第二周,我们组织专班,分别召开了全校教师会,学委会及班长会,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政治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的办学理念,并在全校教师学员中深入开展“做合格党员,树长者风范”、“离岗不离党,弘扬正能量”主题活动。发挥校园广播站的作用,坚持每天课前15分钟的时事政治广播。举办主题专场教育活动9场,本周校园文化展示周,媒体跟中报道,教育和引导我校近8000名学员争做“四种人”:一是党执政的坚定捍卫者;二是党纪党规的自觉遵守者;三是弘扬正能量的践行者;四是长辈风范的树立者。

(二)探索“新形势赋予老年大学的新使命”课题研究。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和教学设施的跨越式提升,党委、政府对老年大学所承担的责任有了更高的要求,学员对学校所承担的使命有了更高的期盼。为充分认识新阶段老年大学所承担的新使命,我们带着问题,下沉座谈,设立意见箱,征求每位学员的意见;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学委会代表及艺术团长专题讨论。撰写了《新形势赋予老年大学的新使命——关于襄阳市创办全国一流老年大学的思考》,从而使我们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办学使命更加清晰。就在刚刚结束的“老年教育•2016年洪山论坛”上,我校就这一课题,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共鸣。

(三)抓好“建好管好用好老干部学习活动场所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研究。

中办发3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离退休干部活动阵地、学习阵地建设。2016年也是我市确定的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攻坚年。市编委下达市老年大学(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管理处)机构设置文件中,也明确了对全市各地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工作的业务指导职能。为更好地推动全市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我们组建专班,深入到各县(市)区调研、座谈,了解在建好管好用好老干部学习活动场所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我市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十三•五’规划,撰写了《建好管好用好离退休干部学习活动场所的实践与思考》调研报告,并上报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市政府,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推进措施(比如:纳入了“十三•五”规划;纳入了市委督查室重点督办项目;纳入了县(市)区党建目标考核一票否决;纳入了市委组织部全市季度部长办公例会重点汇报内容等),有效指导了各地区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

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已完成新建、改建任务并投入使用的有7个,另外2个可在今年底完成达标。

(四)探索“摄影系如何利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实践课题

摄影系是我校的特色品牌专业。2015年底,被中国老年摄影家协会授予全国老年摄影家协会襄阳工作站。如何引导摄影专业学员更好的利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是我们一直探索的课题。今年春季以来,由学校教务处牵头,组织摄影系学科带头人,深入农村开展调研,拿出了“用镜头感知社会,用摄影记录生活”的调研课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摄影系学员,先后到保康白果园村摄影采风,为贫困户拍摄全家福,助力精准扶贫。到南漳峡口摄影采风,用所拍作品举办摄影展,参加全国各地摄影大赛,将南漳峡口景点向全市、全省、全国推荐,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抓保障与支撑

(一)领导保障,强化课题研究意识

领导重视,是理论研究的核心。我们成立了以校长刘德政同志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为成员的理论研究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一部署课题研究。每一课题都要召开校长办公会研究讨论,明确课题研究方向,把握政治导向和服务中心工作,确保研究课题方向明、有价值。

(二)阵地保障,筑牢课题研究之基

阵地保障,是理论研究的基础。为保障工作的开展,成立了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室,聘请原襄阳市机电工程学校校长冯智敏同志为研究室主任,配备了2名年轻大学生,同时从学员队伍中挑选了4名从事教育理论工作的同志参与,组成理论研究工作专班,拟定了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打造了一支懂研究、懂教育、懂老年、懂责任的理论研究团队。

(三)经费保障,夯实课题研究支撑

制定了《襄阳市老年大学科研经费保障制度》,设立了专项科研经费8万元,实行专款专用,有力保障了我校科研工作。

(四)制度保障,激发课题动力之源

建立了理论研究激励机制,只要有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尤其是精品成果,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奖励,目前,已发奖励费用1.05万元。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从成果奖励、调研资助、学术交流、到科研团队建设,实行制度全覆盖,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更具有激励作用的制度保障。

三、抓影响与效果      

我校围绕理论研究,实施“双带”工程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广大学员的一致称赞,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也进一步提升。

(一)理论创新,带来了社会各界对老年大学的认同和称赞

工作实践中,我们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将老年大学的触角向社会延伸。比如,在弘扬正能量,传播先进文化的课题研究中,坚持组织各艺术团、各专业学会积极开展进社区、下基层、到农村等社会活动,举办诗歌会、音乐会、京剧票友会,陆续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摄影展、书画展,累计观看人数达7万多人次。已成为我市群众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先后受到市委、市政府和市宣传部、市文新局的通报表彰。

(二)理论创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就如何建好老师队伍,设置好专业学科,提升教学质量,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建立了教师人才库,制定了《教师聘用和管理办法》、《教学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定期开展教学检查、教学互评,打造了一支83人的师德高尚、专业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设置了与时俱进型、传承文明型、健身愉悦型、陶冶情操型四大类型专业,较好满足了广大老年朋友求知、求乐需求。

(三)理论创新,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我校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实践,不仅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发展,而且也吸引了中央、省、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今年3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报道了我市老年大学报名火爆、“一座难求”的场面。4月3日至5日、10月8日,湖北省电视台教育频道和生活频道先后多次报道了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经验。省委老干部局网站、省老年大学网站以及襄阳日报、襄阳晚报、楚天都市报和襄阳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大篇幅报道达60余次。

我校在学术理论研究中,实施的“双带”工程,才刚刚起步,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的丰富、完善和提高。我们将借这次培训的东风,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我校老年教育科研及宣传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