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调研研究
调研研究 经验交流
弘扬“五种精神”强化责任担当
襄阳市樊城区老年大学 周普生
信息来源:襄阳樊城区老年大学发布时间:2017-11-13浏览次数:6184责任编辑:沈劳轩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老年教育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为老年教育工作者赋予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年教育工作者,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发展规划》,我认为必须务实重行,大力弘扬五种精神,切实强化责任担当。

一、弘扬刻苦学习精神。办好老年教育,关键在于学习,只有坚持系统学、深入学、跟进学,学而信、学而行,学思践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不知而困;只有经常补钙、健脑、充电,才能不迷方向。因此,首先要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以自己的正能量,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要深入学习老年教育的理论和基本知识,当前重点学习《发展规划》和《老年教育》杂志刊登的有关文章,明确五项任务、五项推进计划、五项保障措施,牢记办学宗旨,坚持办学方向,借鉴各地办学经验,结合自身特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忘初心谋发展,担当起老年教育的重任。

带着问题学,才能学得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打实的学,是为实打实干的干。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当前,老年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我们去思考、去研究。比如,如何争取党政领导,解决学校面临的突出的问题,改善办学环境;如何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机制,走制度化、规范化办学之路;如何实行开门开放办学,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员“三自”作用;如何加强教学管理、课堂管理、班主任管理、教师管理、班级管理、安全管理等,提升办学水平;如何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年教育事业。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的思想境界就越高,掌握的知识就越丰富,视野就越开阔,看待问题就越准,处理问题就越周全,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到懂政治、懂教育、懂老年、懂责任,撸起袖子加油干。

二、弘扬“安专迷”精神。首先是安,就是不分心、不走神、不懈怠。安心是做好工作、干成事业的前提。如果你对从事的工作心不安,神不定,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一时的兴趣,板凳还没有坐热,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那你什么事也干不成。其次是专,就是专心致志。不管你干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上,都需要一股韧劲、一股钻劲,只有一门心事钻进去了,才能干出一番事业。专心致志,即一心一意,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专心致志,就是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业上,发扬工匠精神、钉子精神、愚公精神,锲而不舍,一锤一锤接着敲,一件一件干到底,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再次是迷,就是迷恋至深。一项工作,时间干长了,就容易产生惯性思维,“审美疲劳”,甚至出现惰性。我们有位校长说得好,来老年大学工作不是谋利,而是谋事;不是守业,而是创业;不是养老,而是敬老;不是当官,而是服务。如果没有对事业迷恋,就很难把工作做好,做出成效。只有热爱、喜欢,才会对自己所做工作产生兴趣和感情;只有迷恋,才能常干常新,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对工作的迷恋需要我们胸怀远大的理想,高尚的精神追求,满怀真挚的感情,用工作的价值体现人生的价值。

三、弘扬探索创新精神。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樊城老年大学经过十年艰苦创业,已由当初的一个综合班、62名学员发展到现在26个专业、84个班级,在校学员3000多人,校外还有27个团队。老年教育的大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克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老思路、老办法的工作套路。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形式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改变过去粗放型办学模式。一是办学模式创新。即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把老年教育融于社会之中,实行开门开放办学,不断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坚持校内课堂与社会课相结合,将学员的学习成果推向社会。二是教学内容创新。以满足、引导、提升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更多的开设时政类、兴趣类、娱乐类、保健类、生活类、知识类等课程,尽量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学习要求,使老年人学有所乐,学有所获。三是品牌专业创新。要大力实施名师、名课、名科、名专业“四名工程“,不断提升品牌的渗透力、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四是治理机制创新。着力推进“三委治校”运行机制,切实解决老年大学管理机关化、行政化体制性障碍,逐步由“三级管理”向“三委治校”转变,达到全校上下共管共治目标,增强办学活力。四是理论创新。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前进的目标。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头脑上的清醒;只有理论上的进步,才有事业上的进步;只有理论上的跨越,才有行动上的跨越。创新要立足实际,认真研讨,寻求办学的新路子、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推动发展。

四、弘扬担当、奉献精神。勇于担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老年教育工作者要克服工作缺乏激情,被动应付,标准不高,用心不够,得过且过,抓而不实的倾向;要敬爱、敬重、敬畏本职工作,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爱岗敬业、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用心谋事、用情干事、用劲成事,办好老年人满意的老年大学。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一种平凡的精神。长期以来,在老年大学工作的同志不讲条件,不求回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甘愿付出自己的汗水,默默奉献,看重事业之乐。比如,我校原老校长魏天贵同志在办学之初,人称“三尽”校长:为解决难题,把办法想尽;为筹办经费,把关系用尽;为求学校发展,把力气用尽。多年来,他利用自己过去的人脉关系,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找领导,求同事,跑单位,四外“化缘”解决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老年大学正因为有一批不图名、不图利,一心扑在老年教育事业的“老黄牛”“拼命三郎”“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老同志,才有如今的坚实基础。

五、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家和万事兴”,团结就是力量。要把顾大局,讲团结作为一种境界来提升,一种责任来追求,一种习惯来养成。老年大学管理推行的是“退休干部+在职干部+外聘人员”的模式,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当中有党政机关老干部、企业老总、老职工、老教师、老医务工作者及社会老人。办好老年大学需要上下之间、同志之间、管理人员与学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因此,老年教育工作者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首先是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做人与做事不一样,做事靠能力、靠智慧、靠本事。做人看态度、靠道德,言行一致。做人是做事之本,做人要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宽广的胸怀,追求执着,心底坦荡,公正之德,待人真情、真诚、真心,宽容大度,以谦和的态度立身处世。人和出智慧、出力量、出成果,大家走到一起和睦共事, 既是事业的需要,更是难得的缘份,要倍加珍惜。我们要有宽人之心,容人之量,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小肚鸡肠,难成大事。

其次是干事与共事的关系。一个人不能只会干事,不会与他人共事。要善于团结干事,齐心协力干工作,共同把所承担的任务完成好,这是和谐的基础。和谐共事,就是在工作中互相支持不掣肘、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补台不拆台。团结是政德和品德的“识别码”,每个同志要有容人容事、容缺容短的“同事如手足”的气度与雅量,豁达对待他人,有优点互相学习,有问题互相提醒,有意见互相沟通,在理解中增进团结,在并肩奋斗中增进战友之情,同志之谊。要心胸开阔,善于记人之功,忘人之过,成人之美,才能建立起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形成和睦、和谐、和善、祥和的氛围,一心一意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