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领导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坚决拥护,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维护习近平同志全党的核心、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忠诚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核心是磁石,有了核心才能形成同心圆,汇聚起同心同德的磅礴力量。马克思主
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能否树立正确历史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一些人认为历史观问题属于学术观点问题,与政治无关。事实上,历史观争论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隐蔽化的重要表现。我们要旗帜鲜明反对错误历史观,在理性辨析中树立正确历史观,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进。 树立正确历史观,关键是坚持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脱离历史发展实际,常常以假设代替史实,对历史的认知和评价不是基于“回到历史现场”的客观审视,而是来自
“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1月5日举行的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和贯彻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这是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下的话。人之伟大,正在于能够省悟人生价值与意义,时常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 觉醒之意识,铸就无悔之青春。青年马克思临近毕业、谋划前途时,决心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后来,即使陷于没钱买面包的境地,他也未曾背弃誓言。“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战争年代,青年贺龙抛弃高官厚禄、青年彭湃舍弃“乌鸦都飞不过”的万贯田产,皆因“主义”而义无反顾。有了精神的觉醒,一个人就不难做到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就能够从高尚工作中收获快乐,在舍我其谁中成就大写人生。
在全党全社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和中外读者见面了。这本书连同2014年9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为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提供了权威教材,为国际社会增进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提供了一把钥匙。 毛泽东同志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里的这个故事,道出了“水土异也”的客观事实。“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比喻,与“橘枳说”相映成趣,从相反角度说明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淮北的土壤、气候不适合橘树生长,不妨试一试苹果。 这一思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有了最新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各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今天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10时,凄厉的防空警报划破长空。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并亲切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庄严的祭奠、深切的缅怀,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庄严表达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崇高愿望。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国家公祭鼎上字字血泪,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把苦难记忆刻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面对侵略者滴血的屠刀,中国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世界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破解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指明了人间正道。俄罗斯有句谚语:“忘记过去,失去一只眼睛;沉溺于过去,失去双眼。”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沉溺于过时的国际秩序,用历史上的只言片语预测中美关系难以跨越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对中国发展充满疑虑。这是错误的,也是没有必要的。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向国际社会有力证明,中美关系不存在任何陷阱,合作共赢才是大国相处之道。 中国发展使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为可能 2400多年前,西方文明发源地希腊爆发伯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wed 地址:武昌东湖路158号 电话:027-86778968 备案号: 鄂ICP备14019399号-1技术支持:京伦科技
鄂公网安备 42018602000153号